【“学习笔记”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望过去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在全国出版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至2020年11月24日期间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文稿40篇。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学好党的历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推出“笔记君学党史”系列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体会。
今天,笔记君与您一起学习该书第十一、十二篇文章《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十一)
201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结了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卓越贡献,强调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的辉煌人生和伟大贡献,将永远书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之上。
总书记指出: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
像我们党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
总书记充满深情地说:“邓小平同志始终在人民中间,也始终在人民心间。在这里,我们要说:小平您好!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您!”
201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邓小平同志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6个方面对全党学习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求。
1、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总书记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
如何学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矢志不渝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执着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忍不拔、风雨无阻朝着我们的目标奋勇前进。
2、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
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总书记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如何学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总书记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如何学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
4、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
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将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总书记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
如何学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5、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总书记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如何学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6、坦荡无私,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
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总书记强调,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
如何学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公而忘私、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加强党性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权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赤诚奉献,以身作则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图为邓小平在大会上致开幕词。新华社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这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最后一段话,也是《邓小平文选》的最后一段话,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引用这段话,激励和号召全党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书记强调,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十二)
这篇重要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自那时以来,中国人民通过这一制度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不断翻山越岭、攻坚克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这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
近代以来,为了解决“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个历史性课题,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各种主张、各种方案,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种种模式,几乎在中国都尝试过,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总书记指出:“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彻底推翻 “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亿万中国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
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
从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到工农兵苏维埃,从各阶级阶层代表人士参加的参议会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得出一个历史性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和宪法的公布施行,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总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结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代表于1954年9月21日合影。毛泽东主席和代表们在一起。前排左起: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宋庆龄、张澜、林伯渠。新华社稿 侯波/摄
6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有效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前进,切实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从人民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从古今中外各种政治制度的比较鉴别中,中国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