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之四十五: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要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的十四大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对行政管理体制、党政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党的十五大以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围绕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强化执法监管部门等方面展开。此后,又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采取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招投标制度等一系列深化行政改革的措施。

  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的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此后,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当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6年2月,江泽民在党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发表讲话,把此前“以法治国”的提法改为“依法治国”,指出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的目标由“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法制”到“法治”,虽一字之别,却包含着不同的实质意义。“法制”只是法治的内容与形式之一,而“法治”则是治国理政的方式与方略。这样,依法治国就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确立下来。为贯彻这一基本方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制定立法法,修改婚姻法等,颁布实施证券法、合同法等一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适应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及时修改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多个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后,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逐步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壮大,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加强。

  加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八九月间,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提出各族人民要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993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作出了中央各部门和15个省市对口援藏的重大决策,开创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新局面。在党中央的领导关心、全国支援下,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推动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民族教育投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开展沿海省市对口帮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力度,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新的进展和成就。

  为进一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1991年开始,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优秀作品,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全会后,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等活动,进一步得到各界的积极响应,在全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危济困的美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人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给农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的享受,也使他们获得了致富的信息和技术、健康知识以及医疗服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命题。十五大强调,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实施了文化建设“精品战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一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渐浓厚,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不断巩固。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这一时期,党中央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和拓展,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成功应对各种严峻风险挑战,取得了重大成就。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明确提出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指导方针,果断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改善人民生活: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打击走私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从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这些对策措施很快见效。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外贸出口也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回升。在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货币大幅度贬值的危急情况下,中国兑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缓解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作出了贡献。

  198年夏,我国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城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3亿。危急时刻,党中央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一线指挥;30余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参加抗洪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冲不垮的坚强大堤;灾区人民舍小家保大家、舍小局顾大局,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第一线军民,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党和人民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改革开放中,在外部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活动影响下,国内一些错误倾向和不良现象时有泛起。1999年4月,针对极少数人利用“法轮功”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稳定的事件,党中央领导人民坚决果断地进行了反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重大政治斗争,及时依法取缔了这个邪教组织,发动社会各界揭批“法轮功”邪教歪理邪说,对被裹胁蒙蔽的人员进行教育转化,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充分显示出党中央驾驭全局、应对挑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充满信心。

  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到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99776亿元,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1997年提前3年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一批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扩能改造工程等先后启动。

  到2000年,我国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九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2021 肇庆学院 版权所有